【两会专题】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03-05

李东生代表:持续发力壮大新兴产业

发展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新时代先进生产力,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强烈共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认为,过去10多年,我国在高铁、航天、核电等很多高科技制造产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突破,半导体显示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电视机和其他显示终端产业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国生产的电视机占国际市场份额的57%、液晶显示屏在全球占比高达70%,这两大产业的发展路径就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过去6年,TCL研发投入累计超过600亿元,专利数量已经达到10万件。我们将持续发力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型半导体显示技术、新能源光伏等技术,把关键战略技术、材料技术和器件功率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进一步加大对5G、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在李东生代表看来,今天的投入就是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TCL将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打造强大引擎,为高质量发展铺筑基石。

“中国科技制造业的高歌猛进,就是不断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新质生产力就是我们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要素集成和能力组合。”李东生代表说,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针对良好的硬件与产品基础却无法让视频服务产业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的问题,李东生代表建议,优化创作环境,激发内容产业创新活力,丰富高质量内容的供给,提供更多免费优质内容,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内容产业生态建设,促进内容产业繁荣。(经济日报记者 刘 亮)

周鸿祎委员: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

2023年,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全球掀起新一轮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浪潮,成为全球技术竞争的新焦点和重构全球经济格局的新机遇。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认为,抓住人工智能的“牛鼻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大模型能力赋能重点产业体系,推动产业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向高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技公司及研究机构积极拥抱前沿科技,纷纷入局大模型研发赛道,各种通用大模型、垂直大模型持续落地。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算力规模居全球第二位。

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周鸿祎委员表示,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最全的工业门类、最多的企业场景红利,大模型作为生产力工具可以与传统产业进行“数转智改”结合,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赋能者。

“发展大模型的关键是抓住场景红利,推动大模型向产业化、行业化、垂直化等深度定制方向发展。”周鸿祎委员说。例如,360智脑大模型已在金融、政务、税务、企业服务等10余个核心行业落地,赋能核心行业生产力跃迁升级。

周鸿祎委员表示,今年将更加关注如何用好大模型。“应多层面推进大模型研发应用,将大模型打造成新质生产力工具,通过引导大模型安全化、垂直化、普惠化发展,全面赋能新型工业化。”

目前,大模型在投入生产实践与赋能新型工业化的效能上仍有不足。周鸿祎委员建议,未来要坚守安全发展底线,从政策和标准布局,为推动大模型在各行各业加速落地做好保障;开拓更多大模型应用场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大模型普惠发展,让广大中小微企业用得好。

大模型的落地生根,将为制造企业探索新型工业化提供全新路径。周鸿祎委员表示,科技企业将继续发挥创新优势,攻克人工智能领域的世界前沿课题,促进人工智能长远健康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经济日报记者 吉亚矫)

张懿宸委员:释放创业与股权投资活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其中,“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是一个重要着力点。“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说。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和高科技产业支撑。“而现有的资本供给结构无法完全适应以高风险、长周期、轻资产为特征的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快科技资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股权投资、资本市场,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必要之举。”张懿宸委员表示。

一个积极活跃的创投与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能够有效促进创新资本形成,赋能科技成果转化,进而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股权投资市场已成为金融支持实体、推动科技创新、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张懿宸委员认为,当前行业面临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募资难,国资投资仍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化投资不够丰富,募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退出难,截至2023年末,行业存续规模已达14.3万亿元,基金数量超过5.4万只,处于退出或清算期的超过一半,退出难现象突出。

如何加快培育积极活跃的创投与股权投资市场?张懿宸委员表示,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是行业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未来要持续优化市场资金来源结构,鼓励壮大长期机构投资者队伍。针对退出难问题,张懿宸委员建议,应丰富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方式,拓宽和畅通人民币基金退出渠道,包括进一步活跃S基金(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市场、用好实物分配股票等新举措,同时应充分发挥并购在交易退出环节中的作用等。(经济日报记者 李华林)

钟宝申代表:加快绿色能源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认为,制造业正在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迈进,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到先进的光伏制造技术创新中,从“制造”向“智造”加速跃迁,已成为光伏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光伏行业的需求波动比较大,技术迭代快。一旦落后,产能将全都变成负债和包袱,所以从业者普遍存在焦虑,但不‘进场’又会拿不到‘船票’。”钟宝申代表说,作为光伏行业龙头企业,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焦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与技术交流,持续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创新发展。钟宝申代表介绍,自2012年上市以来,隆基绿能公司在研发上已投入资金超过230亿元,当前专门从事研发的人员有4000多人。目前,公司利用全激光图形化可量产制程工艺获得27.09%的电池转换效率,创造单结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新的世界纪录,并获评全球光伏行业首个“灯塔工厂”。

2023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达5.4亿千瓦,增长54%。“光伏是一个创新驱动型行业,单靠规模不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科技创新是推动‘质’‘量’双增的重要引擎。”钟宝申代表表示,看清技术走向、提前布局,持续不懈地攻克技术难题,才能提高产品的发电能力、降低综合成本,让技术在行业内具备领先量产的条件。

近年来,光伏在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村光伏市场存在不少乱象。钟宝申代表建议,从政策层面出台农村光伏发电项目组件和逆变器等关键物料选用标准,大力推广发电效率高、可靠性高、外形美观、符合建筑美学、具有防积灰功能的组件产品。同时,引导光伏企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摒弃简单拼凑大尺寸产品的非理性竞争,用安全可靠的光伏产品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经济日报记者 杨开新 李万祥)

余淼杰代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表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应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创新作为第一动力,要推动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需以大型科研机构、高校为载体,产学研相结合,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在本地孵化转化。

余淼杰代表认为,应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赋能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首先,国企和民企应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掌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主导权,推动科技成果在本地孵化转化;其次,应探索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和全过程的成果转化支持机制,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共同打造创新“增长极”;再次,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发挥好高校和大专院所基础研究专家和企业科技创新精英的重要作用,加大科研资源向核心科研人员和企业倾斜,协同做好科技创新人才激励培育保障措施。

余淼杰代表介绍,目前我国的研发投入,无论是人员还是经费,多集中在试验发展以及应用研究上,而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较少。未来,我国在创新投入上应更加着力于原创性创新,在政策上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扶持。中国的专利产出总量很大,多为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还不够多。目前中国创新的重点是突破“卡脖子”问题,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攻克难关的关键。(经济日报记者 温济聪)